
距离国庆假期不足一周,旅游市场的风向已悄然逆转。当 “北疆明珠” 喀纳斯的接驳车队伍排成长龙,重现北京早高峰的拥堵场景;当某 5A 大峡谷景区 100 元门票仅能让游客在小溪流浅踩,想体验核心项目还需额外支付 200 元摩托艇费用 —— 越来越多游客开始将 5A 景区从行程清单中剔除。
数据揭示了这一趋势的必然性:近四年全国 Top100 5A 景区品牌指数下滑超 50%,而 “小众旅行地”“人少景美” 等相关搜索热度环比暴涨 200%,县级 “宝藏小城” 的预订量占比首次突破 45%。这场从 “扎堆 5A” 到 “逃离热门” 的消费转向,并非偶然,而是旅游市场供需两端共同作用的结果,标志着 “头衔崇拜” 时代的落幕与 “体验至上” 时代的开启。
5A 景区的困局:套路化创收与冒犯式体验的双重反噬
“买门票只是开始,后续消费才是‘重头戏’。” 游客小茗在某 5A 大峡谷的经历颇具代表性。100 余元的门票到手后,她发现景区核心水域被完全圈定为付费项目区域,普通游客只能在分支溪流徘徊,看着他人驾乘摩托艇飞驰,最终不得不妥协支付 200 元体验费,“感觉自己像被精准锁定的‘猎物’,一步步掉入消费陷阱”。
此类 “二次收割” 已成为 5A 景区的普遍现象:庐山曾因 “套娃式收费” 引发争议,若想游览全部景点,累计花费需近 1500 元;福建土楼为强制引导消费,刻意将 200 米的步行入口延长至 1 公里,沿途布满商铺,游客只能 “购物进门”;就连以 “禅意” 为核心标签的无锡拈花湾,也因塔身装饰大红大蓝的塑料假花、播放土味灯光特效,被游客吐槽 “消解了文化底蕴”。
5A 景区集体陷入套路化,源于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。2018 年 “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” 政策实施后,景区依赖门票收入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。以峨眉山为例,2023 年其门票、索道等核心业务营收增速,已落后于智慧化建设、交通配套等支出增速。为填补资金缺口,景区纷纷转向 “二次消费”,但路径高度同质化:全国景区几乎都在复制网红小火车、《印象 XX》实景演出、“烤鱿鱼 + 臭豆腐” 标配小吃街,这种 “复制粘贴” 式的创收,不仅让游客审美疲劳,更消解了景区的独特性。
更让游客不满的是 “冒犯式服务” 的泛滥。在福建土楼,游客阿玲本计划 5 分钟抵达景点,却被强制绕行 1 公里商业街;进入土楼后,原住民为争夺 20 元商拍生意当众争执,“本想感受避世闲逸,结果比菜市场还嘈杂”。此外,华山索道排队 3 小时、喀纳斯接驳车拥堵数小时、景区工作人员态度冷漠等问题,不断消耗着游客的耐心。
值得注意的是,5A 景区的服务升级往往偏离重点。根据 5A 评选标准,“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” 需达 950 分(总分 1000 分),厕所洁净度、游客中心规模、停车场面积是核心考核指标,但游客真正关注的 “风景独特性”“消费合理性”“体验舒适度” 却未被充分纳入评价体系。文旅策划从业者黄小白直言:“很多 5A 景区把资金砸在‘面子工程’上,却忘了游客来景区是为了欣赏风景,而非参观豪华厕所。”
小众目的地的突围:真诚服务与独特体验成新流量密码
与 5A 景区的套路化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小众目的地的 “真诚暴击”。今年避开热门 5A 景区的阿玲,选择前往鄂西一座小县城旅行。当晚 9 点抵达高铁站时,她因打不到网约车陷入困境,一位出租车司机主动上前邀请:“这是最后一班车了,快上来吧!” 原本担心被宰的阿玲,最终发现车费比预估低 20%,司机一句 “我们这儿游客少,不能砸了招牌”,让她比看到 5A 标识更安心。
这种质朴的服务与独特的体验,正在让小众目的地快速出圈。2024 年国庆期间,“冷门城市” 搜索量激增 300%,《黑神话:悟空》带火的山西古建筑、短视频刷屏的贵州凯里苗寨、因一碗麻辣烫走红的甘肃天水,成为新晋热门。这些地方没有 5A 头衔,没有网红小火车,也没有大型实景演出,却凭借 “原生态风景 + 人性化服务” 打动了游客。
小众目的地的崛起,源于对旅游本质的坚守。在江西宜春,村民会主动告知游客 “前方 500 米有野生瀑布,免费开放”;在云南某菜市场,摊主会耐心提醒游客 “这种菌子需煮 15 分钟才能食用”。这种 “不把游客当‘肥羊’” 的态度,精准契合了当代游客的核心需求 —— 旅游不再是 “打卡式观光”,而是 “沉浸式体验”;游客追求的不再是 “我去过 5A 景区” 的标签,而是 “被尊重、获温暖” 的感受。
黄小白分析道:“5A 评选标准对硬件设施要求严苛,许多‘家底薄’的小众景区因没钱建大型游客中心、停车场,难以获得评级。但这些地方拥有‘老天爷赏饭吃’的原生态资源,只需借助短视频曝光、影视剧带动等外力,就能让游客发现‘这里的体验比 5A 还好’。”
旅游市场的重构:从 “资源依赖” 到 “体验为王” 的转型
5A 景区的降温,本质上是旅游市场从 “资源依赖型” 向 “体验驱动型” 转型的必然结果。过去十年,旅游市场以 “打卡式观光” 为主导,游客跟随攻略奔赴知名景点,景区依靠 “门票 + 纪念品” 就能轻松盈利。如今,游客需求已发生根本性变化:从 “我去过哪里” 转向 “我体验了什么”,从 “欣赏风景” 转向 “感受生活”。
淄博凭借 “烧烤 + 真诚服务” 成为现象级旅游城市,哈尔滨通过 “冻梨摆盘”“人造月亮” 传递城市温度,西安大唐不夜城以 “沉浸式唐风演出” 超越兵马俑的吸引力 —— 这些案例都证明,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再是 “5A 头衔”,而是 “能否为游客提供独特、真诚的体验”。
当然,5A 景区并非无可救药。九寨沟的湖水、张家界的峰林、故宫的历史底蕴,这些 “唯一性资源” 仍是不可替代的优势。但当游客不再为 “金字招牌” 盲目买单,当套路化消费、同质化体验被厌倦,5A 景区亟需重新定位:在保护核心资源独特性的前提下,探索合理的创收模式;摒弃 “面子工程”,聚焦游客真实需求,提升服务质量与体验感。
国庆假期的人潮即将来临,当喀纳斯的接驳车依旧拥堵,当小众小城的游客正享受 “50 元低价打车” 的温暖,旅游市场的新规则已清晰可见:没有永恒的顶流,只有顺应需求的变化。5A 景区的降温不是旅游业的衰退,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起点。当 “真诚” 与 “独特” 成为新的流量密码,一场围绕 “体验” 的竞争,才刚刚拉开帷幕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