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9 月 29 日,珠江口版图上迎来冰雪产业的标志性时刻:东岸深圳・前海冰雪世界携多项 “室内滑雪之最” 试营业,西岸珠海万雪汇冰雪乐园同步开门纳客。这场东西呼应的 “造雪行动”,正是南方城市竞逐冰雪经济的生动注脚。从北京冬奥会点燃热情到哈尔滨亚冬会持续升温,冰雪运动已从小众爱好成长为全民热潮,《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(2025)》预测,2024—2025 冰雪季全国休闲旅游人数将达 5.2 亿人次,收入突破 6300 亿元,万亿级市场蓝海正加速形成。
作为典型的 “无雪经济发达区”,广东早已嗅到机遇。2019 年开业的广州热雪奇迹,仅用 15 个月就创下百万客流纪录,印证了南方室内雪场的市场潜力。如今,广深珠三城密集布局,正共同勾勒出华南冰雪产业的新版图。
差异化破局:珠海的 “零基础” 卡位战
在热带亚热带交界的珠海,万雪汇的落地绝非偶然。这座以 “看海” 为核心标签的滨海城市,正试图用 1.3 亿元投资、1.9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 “冰雪王国”,打破文旅产业的路径依赖。“以前朋友来珠海,海岛、长隆加澳门三天就逛完了,现在有了冰雪乐园,终于能撑起五天行程。” 市民彭先生的感慨,道出了珠海文旅的转型痛点与新机遇。
与广州融创茂的 “全难度覆盖”、深圳前海冰雪世界的 “赛事级定位” 不同,珠海精准锚定 “零基础群体” 这一蓝海市场。万雪汇以 “四季冰雪、全民共享” 为核心理念,设置 190 米初中级滑雪道与 3000 平方米娱雪区,配套专业滑雪学校与亲子互动项目,让南方人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体验冰雪乐趣。这种差异化定位,既填补了珠江西岸大众冰雪消费的空白,也与湾区其他城市形成互补生态。
区位优势更让珠海如虎添翼。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,珠海天然承接港澳客流 —— 要知道深圳卡鲁冰雪世界的香港游客占比已达 60%,而港澳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远高于内地。万雪汇的到来,有望将 “港人北上消费” 的热潮延伸至西岸,推动珠海从 “滨海独舞” 迈向 “冰雪 + 海洋” 双轮驱动。
长效运营:破解 “电老虎” 难题与盈利密码
室内雪场被业内称为 “24 小时运转的大冰箱”,-5℃至 – 8℃的恒温环境意味着高昂的能耗成本。珠海的破局之道,藏在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中。万雪汇不仅优化水循环系统,更巧用滨海优势收集雨水造雪,结合类似弗格森飘雪机的节能技术逻辑,将能耗成本大幅降低。与此同时,1500 万元投资的鲸舟冰雪乐园同步备案,其 590 平方米冰雕馆与专业冰壶区的规划,显示珠海正构建 “大众娱乐 + 专业体验” 的多层次业态矩阵。
盈利模式的创新更具深意。万雪汇跳出 “门票依赖症”,打造 “冰雪 + 研学 + 团建 + 餐饮” 的复合生态:针对 “十五运会” 契机推出校园研学项目,为企业定制团建方案,周边两公里内已催生出三四家滑雪俱乐部。正如《滑雪在中国》作者郑峻峰所言,城市室内雪场的盈利关键在于 “人流渗透与产业联动”,而珠海正通过国有资本赋能放大这一效应 —— 万雪汇所在的历史遗留地块由珠海水控集团盘活,既实现资产保值增值,更预计带动周边商业、住宿、交通协同发展。
从 “造雪” 到 “造链”:第二增长曲线的深层逻辑
珠海的 “冰雪布局”,本质是一场城市功能升级的系统工程。珠海水控集团组建专业资产运营公司,推行 “一地一策” 的存量盘活模式,让万雪汇成为国企服务城市战略的样本。这种 “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资本” 的运作逻辑,为冰雪产业注入长效动力。
数据显示,2023—2024 年全国室内滑雪场增长 20%,其中八成位于南方,滑雪人次同比激增 33.7%。在这一浪潮中,珠海的探索颇具启示:不拼规模拼精准,不重单点重生态,用差异化定位切入市场,用技术创新控制成本,用国企力量搭建平台。当冰雪运动从季节性消费升级为全时产业,珠海正用这场 “造雪革命” 证明:南方城市的文旅升级,从来不止于 “靠海吃海” 的传统路径,更在于对新消费趋势的敏锐捕捉与系统落地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