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工地:拆弹危机中的温暖与反思

在香港这座繁华的现代都市里,高楼大厦林立,车水马龙不息。然而,就在上周,香港鲗鱼涌的一块工地,却给人们敲响了一记关于历史与安全的警钟。

惊现危机:二战炸弹惊扰城市

9月19日中午,施工人员在挖掘时,意外挖出了一具疑似战时弹体。这一发现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瞬间打破了工地的平静。警方和消防迅速行动,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,附近居民也收到了撤离和安置的通知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情况愈发紧张。到晚上,爆炸品处理课的专业人员赶到现场,经过仔细确认,这竟然是一枚美军AN/M65航空炸弹。这枚炸弹全长约1.5米,总重接近1000磅,里面大约有500磅(约227公斤)TNT,而且前后引信都完好无损,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。

负责东区的指挥官陈天柱当机立断,组织大规模疏散。18栋楼、约1900户、6000名居民被临时转移。社区和警务人员在寒风中,一户一户地进行安抚、登记和转运工作。他们既紧张又保持着有条不紊的节奏,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安全撤离。

拆弹行动:紧张严肃的生命博弈

9月20日凌晨2点,拆弹组正式登场。视频里,那群穿着防爆服的工作人员,仿佛是从老电影中走出的英雄,他们既有老派英雄的气质,又有手术室里医生般的冷静。

拆弹工作是一项极其危险且精细的任务。他们先用专用工具在炸弹外壳上小心翼翼地开小孔,生怕多产生一点震动。接着,搭建防护设施,堆起沙包和水沙包,以防止飞片和火情扩散。最后,采用点燃内部炸药的办法来“烤掉”威胁。

爆炸品处理课高级炸弹处理主任李展超解释说,内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非常强,一旦处置出现失误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拆弹组的工作人员们深知这一点,他们全神贯注,按照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操作。整整近十个小时,他们就像在与死神进行一场生死博弈。直到中午11点48分,确认炸药成功销毁,警方才解除封锁,让居民们能够安全回家。

并非孤例:历史“存货”的警示

这样的发现并非个例。回顾过往,2018年湾仔地铁工地就挖出两枚AN/M65炸弹,同年湾仔还有另一枚战时弹被发现;2025年7月尖沙咀又挖出一段英军火炮炮管。筲箕湾、将军澳、太平山,甚至维多利亚港海底,都曾“翻出旧账”。

这些未爆弹的存在,原因是显而易见的。二战时期的轰炸,让许多未爆弹留在了海边或海底。几十年后,填海造地和深挖基建等工程,将这些“睡着的定时器”重新唤醒。它们就像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隐患,随时可能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造成威胁。

反思与应对:平衡建设与安全

看完这些画面,我们不禁要进行深刻的反思。首先,城市发展的速度固然重要,但对历史遗留风险的敬畏更不能缺失。在进行填海、打桩、地铁工程和大型开挖工程时,应该将未爆弹排查常态化。施工单位、政府和社区之间需要有更顺畅的联动和预案,以便在发现问题时能够迅速、有效地应对。

其次,当遇到紧急事件时,专业队伍值得我们绝对信任。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,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安全。而普通市民也要保持耐心和配合,撤离不是走个形式,信息通报和临时安置工作做得好,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。

在寒夜里,那些守护秩序的人让我们感动。警察和社区工作者一边安抚老人小孩,一边忙着登记和联络;拆弹组的人把职业当成信念,按步骤认真干活,没有丝毫冲动。有居民半开玩笑地说:“半夜被叫醒去临时安置点,像是被请去看了一场非常不走运的实景演出。”这话语中虽带有幽默,但背后却是惊魂未定的真实感受。

炸弹销毁了,居民回家了,但反思不能停止。城市要继续建设,历史留下的“账单”也会不断出现。我们需要建立更细、更实的预防机制,以及更透明、更人性化的应对流程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发展的同时,确保城市的安全和居民的幸福。如果你的社区遇到类似情况,你希望政府和施工方做哪些准备呢?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和讨论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