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安徽终于有两只大熊猫啦!”9 月 19 日凌晨,当身着 “天然灰外套” 的大熊猫 “成双” 抵达宿州野生动物园,安徽熊猫 “独苗时代” 正式画上句号。这只自带家族遗传灰色标记的国宝,将与园内现存的 “优浜” 组成 “双熊组合”,于国庆假期前正式亮相,为游客送上双倍惊喜。从成都到宿州的 “尊贵旅程”,到 “独苗终结” 的特殊意义,这只名叫 “成双” 的大熊猫,正为安徽的秋日增添一抹灵动的色彩。
特殊来客:灰毛背后的遗传密码与迁徙礼遇
“成双” 的特别,从毛色便可见一斑。与常见的黑白分明不同,它出生时身着灰马甲与灰裤子,虽如今已逐渐显现黑白轮廓,但这份天然灰色印记,是家族遗传的独特标识,绝非人工染色所能造就。这种罕见的毛色特征,让 “成双” 从出生起就备受关注 ——2012 年 9 月 12 日,它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诞生,是妈妈 “成绩” 的双胞胎哥哥,弟弟 “成对” 与它血脉相连,而它 187.4 克的出生体重,更显生命之初的娇弱。
从成都到宿州的迁徙之路,尽显国宝级待遇。成都基地的饲养员提前数日抵达宿州,逐一确认 “成双” 喜爱的食物与栖息环境;9 月 18 日下午,它乘专机抵达徐州观音机场,随后转乘控温专车前往新家,全程有基地人员与兽医专家护航,每一步都精准把控温度、湿度与安全。“光是运输箱就经过三次调试,确保它在途中能舒适转身、安心进食。” 饲养员的介绍,道出了迁徙背后的细致考量。
时代终结:安徽熊猫从 “独苗” 到 “双熊” 的变迁
“成双” 的到来,为安徽熊猫发展史写下新的篇章。曾几何时,安徽境内一度拥有近 10 只大熊猫,堪称 “国宝聚集地”,但随着个体陆续回迁基地或转移他处,最终只剩 2012 年出生的 “优浜” 独自坚守,成为安徽唯一的大熊猫。宿州野生动物园深知公众对熊猫的期待,于今年 6 月提交引进申请,凭借多年成熟的饲养经验与完善的场馆设施,快速通过审批,让 “成双” 的到来水到渠成。
如今,宿州野生动物园的大熊猫馆已做好 “双熊同居” 的准备。“优浜” 依旧驻守熟悉的 A 区,而 “成双” 则被安置在曾属于熊猫 “大双” 的 B 区 —— 自 2022 年 “大双” 回成都养老后,这里已闲置两年,如今重新迎来主人。更巧的是,“成双” 与 “优浜” 同岁,且性格极为相似:均是安静乖巧的 “吃货”,不争不抢,嗜睡爱竹。这种 “同龄同频” 的特质,为日后两者的互动奠定了良好基础,也让游客期待不已。
国庆之约:双熊亮相背后的科普深意
目前,“成双” 正处于隔离适应期,饲养员每天为其准备新鲜竹笋、苹果与特制窝头,记录进食量与活动状态,确保它能快速适应新家。按照计划,它将于国庆假期前正式与公众见面,届时游客可在宿州野生动物园同时见到两只大熊猫,感受 “双熊同框” 的萌趣场景。园方已提前布置好科普展板,详细介绍 “成双” 的家族背景、灰色毛色的成因,以及安徽熊猫的变迁故事,让游客在观览之余,深入了解大熊猫保护知识。
“成双” 的落户,绝非一次简单的动物引进。它标志着安徽在大熊猫饲养、保护与科普教育领域的能力升级 —— 从单一饲养到双个体管护,从基础照料到精细化科普,宿州野生动物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动物福利的重视。正如园方负责人所言:“‘成双’的名字寓意美好,它不仅终结了‘独苗’的尴尬,更象征着安徽与大熊猫保护事业的‘双向奔赴’。”
这个国庆假期,不妨走进宿州野生动物园,去见见这位带着灰色印记的 “新客人”,听听它与 “优浜” 咀嚼竹子的沙沙声。当两只同岁的大熊猫在阳光下慵懒打滚,那份跨越千里的相遇,既是国宝带来的惊喜,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