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初遇红树林:童真开启的生态之旅
去年夏天,我带着刚上小学的女儿小雨回到文昌老家。那天,阳光正好,带着咸湿气息的海风轻轻拂面,我们沿着乡间小路悠然前行,远处,一片浓绿如墨的滩涂映入眼帘,那便是八门湾的红树林。
“爸爸,那是什么树呀?怎么长在水里?”小雨仰起头,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。我蹲下身,指着那片交错的根系,耐心地解释道:“它们叫红树,是专门生长在海边的一种特殊植物。你看,这些像腿一样的根,不仅能让它们稳稳地扎根,还能帮助它们呼吸呢。”小雨歪着头,一脸惊奇地问道:“树也会呼吸?”我笑着摸了摸她的头,说:“当然啦,就像我们一样,它们也需要空气。”
我们沿着木栈道缓缓前行。脚下的防腐木板结实而稳固,两旁是密密匝匝的红树,它们的枝叶交错在一起,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长廊。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,在水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宛如撒了一地的碎金子。几只白鹭从林中惊起,翅膀掠过水面,划出一道道长长的涟漪,打破了水面的宁静。
意外的发现:生命的灵动与美好
“哇!有小螃蟹!”小雨突然压低声音,指着浅水处。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,果然,几只青灰色的小蟹正横着爬行,它们的钳子一晃一晃的,十分机灵。我轻声对小雨说:“嘘——别吓到它们。这里是它们的家。”小雨懂事地点点头,踮起脚尖,小心翼翼地往前探头,她的眼睛里映着水光和绿影,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,只剩下她和这些可爱的小生命。
昔日与今朝:生态保护的巨大转变
记得小时候,这片滩涂可不是现在这番美好的模样。那时,村里人常说:“红树没用,砍了填海还能种田。”于是,有人偷偷砍伐红树,有人随意倒垃圾,泥滩上常常漂着塑料袋和烂渔网。退潮时,臭气熏天,连鱼都不愿靠近这片被破坏的区域。
然而,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。政府修建了栈道,树立了警示牌,还有护林员每天进行巡逻。村里的阿婆也常对我们这些年轻人说:“以前不懂,现在知道啦,红树林是‘海上卫士’,不能毁。”有一次,我亲眼看见一位游客想折一根红树枝做纪念,旁边一位穿蓝布衫的老伯立刻上前劝阻:“使不得啊!这树长得慢,伤一回要好几年才恢复。”老伯的语气虽然温和,但却透着坚定。那位游客听后,脸一红,默默收回了手。那一刻,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意,原来,保护生态的种子早已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。
美好体验:自然馈赠的生命之书
走累了,我们在观景台坐下。远处,几艘小渔船静静地停泊着,渔民们正忙着收网晾晒。小雨靠在我肩上,忽然说:“爸爸,我觉得这里比游乐场还好玩。”我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。是啊,这里没有旋转木马,没有五彩灯光,但有潮起潮落,有鸟语虫鸣,有生命在自然中自由生长的模样,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。
临走时,夕阳把整片红树林染成了金色。小雨回头望了很久,小声说:“我下次还要来。”我点点头,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。这片红树林,不仅守护着海岸线,也守护着孩子们眼中的纯净与好奇。它就像一本无声的书,教会我们敬畏自然,珍惜共生。
生态之变:从索取到守护的转变
文昌的八门湾红树林,生态保护真的很好。而这份“好”,不只是树更密了、水更清了,更是人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——从曾经的索取,到如今的守护;从过去的漠视,到现在的珍爱。
回家的路上,小雨在车里睡着了,嘴角还带着笑。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心想:也许多年以后,她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来这里,指着那一片苍翠的红树林说:“看,这是爸爸带我来过的地方。”而那时,红树林依旧茂盛,潮声依旧温柔,继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