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程车:长途神话背后的痛点与抉择

在汽车市场,增程车曾被宣传为解决长途出行焦虑的“神器”,然而,现实却给众多车主泼了一盆冷水。一位朋友花三十多万买的增程车,非但没带来便利,反而成了“移动烦恼”,每天不是在充电,就是在找充电桩的路上,这并非个例,很多人都被“长途不焦虑”的广告吸引,多花钱选择了增程车,结果与理想差距巨大。

长途需求与增程车价值的落差

数据显示,大多数私家车日均行驶仅30公里左右,全年超过800公里的长途出行不到5%。这意味着,车主花大价钱购买的增程车所提供的“长途保障”,一年到头可能都用不上几次。而且,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长途出行时,会选择高铁或飞机,既快捷又省力。为了那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远行,却要背上更贵的车价和更高的油耗,实在不划算。

双重焦虑:增程车的现实困境

纯电车主的焦虑相对单一,主要是找桩充电。而增程车主却陷入双重焦虑,既心疼烧油的钱,又抱怨充电太慢。增程车宣传的是市区用电、长途用油,但现实很骨感。其纯电续航通常只有150公里左右,开空调后续航还要打8折,实际每天通勤60公里就得充电。没有私人充电桩的车主,下班第一件事不是回家,而是去抢公共充电桩。而且充电效率极低,充满一次电至少得50分钟,是800V超充车型的4倍时间。到了冬天,纯电续航还会大幅打折,可能3天都撑不到就要去充电。

动力与油耗:保电模式的尴尬

销售吹嘘增程车“没电也能加油跑”,但却绝口不提当电量低于20%自动启动保电模式时,动力会砍半,空调限功率,油门踩到底车速也上不了100km/h。更糟糕的是,增程器发电功率根本追不上高速能耗,发动机全程嘶吼供电,噪音大得后排说话都得靠吼,油耗比传统SUV还高。所谓的“可油可电”,实际上成了“没电变油老虎,有电也跑不远”的尴尬局面。

长途党与特定人群的困扰

对于长途党来说,一年跑两次以上跨省自驾,增程车高速油耗比油车高20%,保电模式能让人急到撞方向盘。老破小住户更是苦不堪言,物业不让安私桩,公共桩充电费翻倍,一度电2.8元比加油还贵。对于5年换车党来说,电池衰减加上技术淘汰,增程车残值崩得比P2P暴雷还快,三年车龄的贬值率甚至高达40%。

其他痛点:充电尴尬与保养成本

增程车由于纯电续航有限,车主需要频繁充电,但到了充电站却常被误认为是燃油车而拒绝充电,这种尴尬经历让许多车主感到无奈和愤怒。此外,增程车的保养费用也相对较高,由于同时拥有燃油和电动两套系统,保养项目既包括三电系统检查,又包括发动机维护,费用比纯电车高出一倍不止。对于没有家充桩的车主,使用公共充电桩每度电2.8元的价格,让充电成本甚至接近加油,所谓“省油”的优势在实际使用中根本不存在。冬季电池续航大幅缩水,增程器频繁启动,更是让用车体验雪上加霜。而且增程车电池的衰减速度比纯电车快,4年衰减率比纯电高14%,整体衰减率达25%,不仅影响续航,还增加了未来的更换成本。随着纯电技术的快速发展,增程车作为过渡产品的定位越来越明显,其二手车保值率也远低于纯电车和燃油车。

理性选择:基于实际需求

买车要看实际需求,别被营销话术带偏。有家充、只通勤的,闭眼入纯电。常跑荒郊野岭的,老实买油车。想靠增程车“两头占便宜”,小心变成“两头挨巴掌”。现在的纯电车续航普遍超600公里,充电15分钟就能补充300公里续航,早已不是当年的“弱鸡”。对于大多数城市通勤用户来说,纯电车已经能够满足日常需求,而增程车的高价、高油耗、高保养成本以及低保值率,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。所以,如果你正在考虑购买增程车,不妨先冷静下来,仔细评估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,基于真实的数据和用户体验来做决定,毕竟买车是一项长期投资,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型才是最重要的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