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人背马驮到“一桥飞架”:花江峡谷千年天堑的跨越之路

北盘江的涛声依旧,拍打着两岸的青山。站在即将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钢桁梁上,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,远眺可见依山而建的花江村——这里保留着千年的时光印记:茶马古道的青石板上,马蹄印清晰可辨;百年花江铁索桥的铁链上,锈迹斑驳却依然坚韧。一千多年前,马帮商队靠着人背马驮,沿着崎岖古道、踩着摇晃的铁索桥艰难穿越峡谷;而今天,“转瞬即达对岸”的愿景,将以“一桥飞架”的震撼方式成为现实——2025年9月28日,被誉为“横竖都是世界第一”的花江峡谷大桥将正式建成通车,黔西南州贞丰县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之间的通行时间,将从原来的2小时锐减至2分钟。

古道与铁索:千年交通的生存密码

贵州地处西南腹地,山高谷深自古便是交通梗阻之地。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枢纽,贵州串联起川、滇、桂三地的贸易网络,马帮商队是这条路上的主角。他们背着茶叶、丝绸等物资,沿着蜿蜒的古道前行,遇到峡谷时,只能踩着摇晃的花江铁索桥渡河。古道旁的崖壁上,至今保留着古人用赭色颜料绘制的人与马岩画,有人载歌载舞,有马随风驰骋,这些岩画不仅是生活的记录,更是古人跨越天堑的智慧见证。

然而,北盘江的凶险从未改变。旧时,两广货物经水运入黔,需经贞丰县白层古渡口周转至花江渡口,再靠舟楫摆渡至对岸关岭码头;若遇暴雨山洪,翻船事故屡见不鲜。为解决“过河难”问题,明代起官府多次尝试架桥,却因洪水冲垮、贼寇破坏而功亏一篑。直到清光绪年间,贵州提督蒋宗汉体恤民生,联合济公盐号筹款捐资,历经6年“三建两毁”的艰难,终于建成花江铁索桥。这座全长71米、宽2.9米的铁索桥,距水面约70米,用14根粗大铁链串缀而成,每根铁链由262个铁环咬合,彻底结束了“以舟为渡”的历史,成为黔滇桂三地的交通要枢。

新桥时代:从“通行”到“发展”的进阶

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交通线路南移,老花江铁索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但人们对“便捷交通”的渴望从未停止。20世纪60年代,花江大桥建成,首次实现大型载重汽车在峡谷两岸通行,花江镇也因此日渐繁荣。村民展万昭回忆:“那时我和妻子在桥边支起小吃摊,赚下人生第一桶金,后来开了饭店,才算在村里扎下了根。”花江镇的餐饮业也因桥而兴,最火的时候有130多家餐馆,每家每天收入稳定在2000元以上。

2009年,老花江大桥因服役期满退役,新桥在下游1公里处建成,继续承担着连接两岸的重任。而2012年通车的北盘江大桥,作为关兴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是我国首座采用双向预应力砼加劲板梁设计的特大型桥梁,更成为“致富桥”——沿线村寨因地制宜发展蜂糖李、枇杷等农特产品产业,关岭自治县白泥村累计种植水果6865余亩,产值达1400万元,村民们笑着说:“这桥真是我们的‘摇钱树’。

世界级大桥:科技与旅游的融合新篇

如今,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更是“科技感拉满”。作为六枝—安龙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,大桥全长2890米,主跨径1420米(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),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(世界第一高桥),创新采用智能缆吊系统、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、数字虚拟预拼装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,获得授权专利21项,多项成果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。这些技术不仅让大桥稳固安全,更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,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全部钢桁梁吊装。

更令人期待的是,花江峡谷大桥从“通行设施”升级为“云端综合体”,开启了桥旅融合的新模式。大桥设计了观光电梯、玻璃观光廊道、云端咖啡厅、极限运动跑道等业态,游客可以挑战高空蹦极、乘坐低空滑翔伞、在云端跑步,还能通过全透明观光电梯俯瞰山川云海。对于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来说,大桥的建设破解了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困境,村里引进了9家特色餐饮店、148家个体商铺,修缮了茶马古道文化景观,新增了18个农旅融合交易平台,那些视野极佳的观桥民宿,已成为网红打卡点。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也迎来了返乡创业热潮,截至2025年9月,已有24家民宿酒店、98家餐馆开业,旅游产业正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。

从人背马驮到“一桥飞架”,花江峡谷的天堑跨越,是贵州交通发展的缩影,更是中国人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精神写照。这座大桥不仅连接了两地土地,更连接了过去与未来——它让千年古道上的马蹄声,变成了今天桥上的脚步声;让过去的“望山兴叹”,变成了如今的“云端漫步”。而贵州的“桥梁博物馆”,也在这一座座大桥中,续写着新的传奇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