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海清晨的蝴蝶酥之约
清晨,上海国际饭店帆声饼屋外,总有一列长长的队伍。人们耐心地等待着,只为品尝那刚出炉的蝴蝶酥。它色泽金黄,形如展翅蝴蝶,表面白糖在光线下闪烁着焦糖色的光芒。不少老上海人会熟练地用纸巾托着品尝,那簌簌掉渣的酥皮,正是正宗蝴蝶酥的独特标志。
蝴蝶酥的欧洲渊源
蝴蝶酥是一款流行于欧洲的特色糕点,因其形状酷似蝴蝶而得名。它口感松脆香酥,香甜可口,带有浓郁的黄油香味。关于它的起源地,目前尚无定论。普遍认为法国在20世纪早期发明了这款甜点,但也有观点称首次烘焙是在奥地利的维也纳。蝴蝶酥的发展源于对果仁蜜饼等类似中东甜点烘烤方法的改进。在西方,它有着“棕榈树叶”“象耳朵”“眼镜”等有趣的说法,在德国还被称作“Schweineohren”(猪耳朵)。
海派蝴蝶酥的本土化革新
上海是最早接触西式蝴蝶酥并成功将其本土化的中国城市,至今已有约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。欧美的传统蝴蝶酥通常偏甜,甚至甜得发腻,而海派蝴蝶酥进行了大胆的改良。它不仅降低了甜度,更加健康,还通过添加芝士制作出奶咸味蝴蝶酥,利用巧克力、坚果等辅料进行创新,在保留蝴蝶总体造型的基础上,展现出多样的新意。海派蝴蝶酥注重成分,知名品牌大多选用天然材料,如新西兰黄油,几乎不使用植物奶油或人工合成原料,这使得它更加健康。
蝴蝶酥的制作精髓
制作蝴蝶酥,酥皮是关键,这是一项需要极高功夫的技艺。为了做出层层酥皮,需要将裹住黄油的面皮反复擀开、折叠,期间不停地撒糖,每一层都要保证平滑均匀,且面皮不能破,黄油不能漏。国际饭店的蝴蝶酥据说有512层酥皮。蝴蝶酥的原料并不复杂,主要是面粉、黄油、水和糖,不含人工合成剂、防腐剂和保鲜剂等,但要做出美味的蝴蝶酥,对配方和烘焙方式要求极高。
沪上名店的蝴蝶酥特色
在上海,国际饭店、哈尔滨食品厂和老香斋是蝴蝶酥技能大赛的历届金奖获得者,它们的蝴蝶酥各具特色。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口感蓬松香酥,表面的白糖带有焦香,色泽金黄,通过自然起发,不一定脆,但更蓬松,着重突出奶香味,特点是“酥润”。哈尔滨食品厂从1936年就开始制作蝴蝶酥,其蝴蝶酥更扁平,翅膀饱满,口味香脆甜,数百层起酥层层分明,咬上去十分“酥脆”,小号蝴蝶酥适口大小,一口一个。老香斋的蝴蝶酥口感“酥松”,师傅们通过减少水的添加,降低含水量,适当延长了赏味期限。
港式蝴蝶酥的多元风味
在香港,蝴蝶酥也形成了极具港式风味的特色。除了经典原味,还开发了多种口味,如伯爵茶、椰蓉、榛子仁等。香港皇玥集团推出的蝴蝶酥以口味多样性为核心竞争力,突破传统原味局限,开发出伯爵茶味(在酥皮表面添加茶叶碎,平衡甜度并赋予茶香余韵)、榛子味(采用整粒榛子嵌入酥层,结合榛子酱形成坚果香气与酥脆质地的双重体验)、芝麻、紫菜以及柠檬绿茶等多种创新风味。
蝴蝶酥的赏味与搭配
蝴蝶酥出炉后摊放一小时左右,被认为是最佳赏味时间。离开烤炉后,黄油和微微融化的砂糖在冷却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,层层酥皮在微凉的空气中变得干燥、蓬松、酥脆,使糖、油、面粉达到互相融合的巅峰状态。专家建议,买回家的蝴蝶酥最好在三天内吃完,放的时间越久,口味越差。虽然蝴蝶酥源自西洋,有咖啡文化,但搭配红茶一起享用会更加解腻。
蝴蝶酥的文化意义
蝴蝶酥不仅是一种美味的甜点,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。在一些场合,它会被用作节日礼物、婚礼或庆典的点心,传递祝福和美好情感。同时,它也是烘焙师们展现创意与技艺的平台。在上海,蝴蝶酥已成为经典小点心,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上海海派文化的食品之一,并且被力推作为上海的当家伴手礼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