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雷州半岛的夏日,总带着几分肆意的热情。当阳光穿透薄云,将金色的光斑洒在覃斗镇的芒果林间,一年一度的芒果节便在这片被阳光亲吻的土地上热闹启幕。这不仅是一场果实的盛宴,更是一曲献给土地的深情歌谣,串联起传统与现代、汗水与欢笑、乡村与城市的温暖纽带。
晨露里的丰收序曲
清晨五点的覃斗镇,天际线刚泛起鱼肚白,田间地头已晃动着忙碌的身影。果农们头戴斗笠,背着竹篓,脚步轻快地穿梭在连片的芒果林中。指尖轻轻一掐,沉甸甸的芒果便落入篓中,发出清脆的碰撞声——那是丰收最动听的音符。
台农芒金黄透亮,像被阳光镀了一层蜜;贵妃芒青中带黄,果皮上还挂着晨露的晶莹;凯特芒圆润饱满,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。每一颗果实都凝结着数月的精心呵护:春日里松土施肥,夏季里防虫护果,精准把控每一滴水的灌溉,连修剪枝叶的角度都暗含学问。此刻,它们终于以最饱满的姿态,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
“这颗凯特芒,从开花到结果,我记了二十八本笔记。”果农老陈抚摸着篮中最圆润的果实,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。在他看来,每一颗芒果都是大自然的馈赠,更是人与土地对话的见证。
广场上的农耕欢歌
随着日头渐高,镇中心的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。红绸在风中猎猎作响,锣鼓声、欢笑声交织成一曲喜庆的乐章。身着传统雷州服饰的村民们,踩着欢快的鼓点跳起竹竿舞,竹竿碰撞的节奏与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。
舞台中央,年逾六旬的果农老李接过话筒,声音洪亮而坚定:“我们种的不只是芒果,是对土地的承诺,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营生!”台下掌声雷动,许多老农的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——这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,更是对农耕文化的坚守。
广场四周,展销摊位如同一幅流动的乡土画卷。除了主角芒果,火龙果、菠萝蜜、香蕉、红薯等本地特色农产品也整齐排列,散发着诱人的香气。最热闹的当属体验区:新鲜芒果被现场榨汁,金黄的果肉在石磨中翻滚,香气四溢;芒果糯米糍刚出锅,软糯香甜,引得孩子们围在摊前,眼巴巴地等着尝鲜。“原来水果还能这样‘活’着吃!”来自徐闻的游客小林举着芒果汁,笑得眼睛弯成月牙。
科技赋能的田园新景
在展区的角落,一处不起眼的展位前围满了好奇的观众。几位年轻农技人员正演示如何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果园的湿度、光照和土壤状况。大屏幕上,全镇主要芒果园的生长数据不断跳动,温度、湿度、养分含量一目了然。
“现在种地,既靠经验,也靠数据。”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小吴指着屏幕解释,“我们团队开发了这套智慧农业系统,果农通过手机就能远程管理果园,还能预测病虫害,让每一颗芒果都长得更健康。”他的话语里,透着年轻一代对农业的崭新理解——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融合,正为覃斗芒果产业注入新的活力。
“芒果王”背后的匠心
午后,广场上人声鼎沸,“芒果王”评选活动将气氛推向高潮。评委团由本地老农、采购商和美食博主组成,他们手持量尺,仔细比对参选果实的外观、重量、香气与口感。
“这颗凯特芒,果形饱满,色泽均匀,香气浓郁!”随着评委的点评,一串重达680克的芒果脱颖而出,摘得桂冠。它的主人——皮肤黝黑的中年果农老张激动地举起奖状,身后的家人欢呼雀跃,眼中闪着泪光。“种了三十年芒果,终于等到这一天!”老张的话语里,满是对土地的感恩与对匠心的坚守。
这颗“芒果王”,不仅是对优质果实的认可,更是对每一位果农辛勤付出的致敬。它背后,是无数个日夜的精心照料,是对每一颗果实品质的执着追求。
夜色中的温暖延续
夜幕降临,广场中央燃起篝火,火光映照着人们幸福的脸庞。大家围坐一圈,分享着自家带来的菜肴,讲述着田间地头的故事。有人唱起古老的雷州民谣,悠扬的歌声仿佛穿越了时光;孩子们在篝火旁嬉笑玩耍,笑声在夜空中回荡。
远处,运输车队整装待发,一箱箱贴有“覃斗鲜芒”标签的果实即将踏上前往广州、深圳乃至全国的旅程。这些果实不仅承载着热带风土的馈赠,更连接着城市餐桌与乡村生活的温度。
这场芒果节,远不止是农产品的展销,更是一场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,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在这里,每一份收获都被看见,每一份努力都被尊重。覃斗镇用一颗芒果,撬动了整个季节的喜悦,也让更多人懂得:土地,从来不只是生产粮食的地方,它是情感的根脉,是文化延续的沃土。
当最后一缕晚风吹过芒果林,树影婆娑,仿佛在低语:明年,我们再见。而这份关于丰收、关于土地、关于传承的故事,将在岁月里继续书写,生生不息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