漯河万金镇:三载耕耘,麦浪里的振兴答卷

五月的漯河召陵区万金镇,晨雾还未散尽,田野里已浮动着金色的涟漪。张德海蹬着吱呀作响的三轮车穿过田埂,车斗里的铁锹撞出清脆声响,惊起几只麻雀。远处,连片的麦田像被阳光镀了层金箔,沉甸甸的麦穗随风起伏,沙沙声里裹着丰收的讯息。

一、从质疑到期待:老农的”科技麦”试验

“老张,又来看你的’宝贝’?”路边的李秀兰直起腰,笑着打趣。她指着远处泛着油光的麦浪:”今年这麦子,穗子大得能攥住半把!”

张德海眯起眼望向麦田,嘴角的皱纹舒展开来。三年前,当镇里推广”漯麦168″良种繁育基地时,这个种了半辈子地的老农也曾犹豫——祖祖辈辈种的”老把式”麦种,突然要换成没见过的”科技麦”,谁心里能没疙瘩?”种了一辈子老品种,换新的能行?”会上,村民王老五的质疑声至今清晰。

但张德海拍了板。他是退伍军人,骨子里刻着”不服输”的劲儿:”试一次,万一成了呢?”签协议那天,他攥着笔的手心全是汗,可眼睛亮得像星星:”咱就当给子孙后代探条路。”

第一年,试验田的收成平平。”老张,你那麦子还不如我家自留种!”闲言碎语飘进耳朵,他却把农技员的话记在小本子上:深耕25厘米、控氮增钾、精准滴灌。第二年,麦苗明显壮实了,茎秆粗得像小拇指,叶片绿得发亮。到今年开春,雨水匀称,阳光充足,麦穗个个饱满得像要撑破皮。

“你瞧这穗子!”张德海蹲下身,轻轻拨开一株麦秆,”平均45粒,比往年多十来粒!”李秀兰凑过来看,眼里的光比麦芒还亮:”前两天农技站测产,亩产1300斤!比普通田高出两百多斤哩!”

二、坚守的底色:寒夜里的守护与传承

丰收从来不是偶然。去年冬天,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张德海整宿没合眼。”麦子刚抽穗,冻坏了可就全完了。”凌晨三点,他披着军大衣,喊上村里的几个后生,抱着玉米秆到田里点烟熏防冻。冷风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,火光在黑暗中明明灭灭,他们守了一夜,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。

“爷爷,你冷不冷?”小雨裹着棉袄站在田埂上,呼出的白气在晨光里飘散。”不冷。”张德海揉了揉孙女的脑袋,”等麦子熟了,比啥都暖和。”

如今,小雨的作文本上写着:”我的家乡在万金镇,这里有一片金色的希望。爷爷说,每一粒麦子,都是土地给勤劳人的回信。”张德海摸着本子上的铅笔字,眼眶有些发热——那夜的寒,早被今天的阳光焐化了。

三、全镇的欢腾:麦浪里的”金钥匙”

收割机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。金黄的麦穗被整齐割下,麦粒如雨般落入车厢,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。镇党委书记陈志远握着张德海的手:”老张,你们这批示范户,给全镇蹚出了好路子!”

“是政策好,是土地养人,是大家伙儿齐心。”张德海摆摆手,目光扫过忙碌的人群——李秀兰和姐妹们忙着登记产量,笑声像银铃;田边,县里的宣传队正架设备,说要拍部《万金镇的金色答卷》。

不远处,王老五也来帮忙装麦。”老张,我服了!”他拍着张德海的肩膀,”明年我也种’漯麦168’!”张德海笑着应下:”咱镇的地,就该种咱自己的好麦子!”

四、未来的期许:麦香里的乡村振兴

夕阳西下,麦田染上一层橙红。张德海坐在田埂上,捧着凉白开,望着归仓的收割机。远处,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,狗吠声、孩童的嬉闹声随风飘来。他掏出手机,翻出三年前试验田的照片——稀疏的麦苗,干裂的土壤,与眼前的丰收景象恍如隔世。

“爷爷,我长大要学农业!”小雨不知何时坐到他身边,眼睛亮晶晶的。”好啊,”张德海轻轻摸了摸她的头,”咱家的’良种梦’,就交给你了。”

在这片被汗水浸润的土地上,丰收不仅是季节的馈赠,更是人心与土地的约定。从质疑到信任,从坚守到丰收,万金镇用三载光阴证明:当科技与汗水相遇,当传统与创新融合,沉甸甸的麦穗里,藏着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密码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